你是生活中的“讨好者”吗?

作者:北化心理健康发布时间:2019-04-19浏览次数:46

以下是一个微信群的聊天截图:

小木在群聊中从最开始的热情变得冷淡,不愿意一直帮忙但又开不了口说拒绝。最后只能为自己的应允负责。

在生活中有着一群如同“小木”的人,或许他们甚至比小木还要“无奈”。小木的帮忙只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,而他们每次的帮助甚至却需要“牺牲自己”。

面对请求时,他们有求必应。“拒绝"二字似乎永不属于他们,他们也总是将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。无论他人的需求是否会委屈了自己,也都会帮忙实现。

面对冲突时,即使是在最亲密的人面前,他们也总是避免发生冲突,努力牵强微笑唯恐破坏了一点双方之间的关系。

他们小心翼翼,他们察言观色。他们想把爱心拿出,以为牺牲了自己就能换来一声笑语。如同拿着刀的隐者,不过刀刃却指向了自己。

于是,有人常常笑他们"圣母",可是却享受着他们的次次应援。

以上的“他们”均被称为讨好型人格。

讨好型人格是什么呢?

讨好型人格也可称为讨好者。

在生活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讨好(善意)的行为,那做了一些讨好的事情就是讨好者了吗?

心理学家SusanNewman指出,讨好者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,不停的追逐着别人对他们的认可,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。

讨好者的一系列所为是持续讨好的状态,甚至有低自尊的体现。因此,不能根据少部分讨好的事情就片面的判断一个人是讨好者。

那么在生活中的“好脾气”,“老好人”也只是性格乐于助人,非讨好型人格。

讨好者通常还有以下几个特点:

   1.对别人的感受过度敏感

   2.牺牲自己,照耀别人

   3.贬低自己,抬高他人

   4.不敢给他人添麻烦

   5.希望他人认同自己

如何才能改变讨好型人格呢?讨好型人格的修炼手册:

1.了解成因

1)讨好型人格是在成长中形成的。多数讨好者在成长中都没有得到父母“无条件的爱”。

父母通常给他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,只有满足父母一定的要求,表达出他们期望的样子才能够得到他们的关爱和认可。当他们违背或未迎合父母的期望时,他们很少会得到父母的关爱。幼儿的成长是需要鼓励和支持的,而他们未必能够及时获得。少时形成的不断讨好的行为,长大会极有可能用此方式讨好他人。

2)认为讨好是便捷的与他人亲密方式。

当讨好者想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时,讨好者会认为讨好是一种便捷的联系方式。

讨好了他人博得他人一笑,讨好者误以为会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从而获得关系进一步发展。

可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位置上,讨好者如果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位置放低,又怎能在交往中取得他人的平等相待呢?

2.接纳自己

如果自身有讨好型人格的存在,首先请你先了解讨好型人格,并去接受它,也接纳自己。

拥有讨好型人格并不可悲。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善良且热爱和平。他们不愿制造冲突,哪怕是隐忍也会将锋刃掩藏。

希望讨好者们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,承认自己的优缺点,而不是全盘否定自己的性格及所为。

要学会接纳自己,学会与内心那个缺爱的小孩拥抱,并慢慢地牵起那个小孩的手同他一同长大。

3.逆袭之路

1)关注自己,设置界限

讨好型人格的人想要改变,首先应当先学会关注自己。学会更爱自己一点,试图察觉自己的需求,并不是一直把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放在第一位。

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,拒绝他人想让自己做的事情,而自己不情愿的事情。从而一点点的改变和突破,将关注点不断放在自己身上。

讨好者也应当设置自己的底线。当在面对他人提出的不合理请求时,自己要学会拒绝,而非一味帮他人行事。

2)学会正确评估

明白讨好并不能维持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。人际交往是需要平等的。双方互相欣赏是建立一段良好关系的基础。

一直讨好的行为只会放低自己的姿态,也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。

尝试在交往中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价值,展现闪光点。相信优秀的你也一定可以遇见欣赏你的人,与他们结识相谈。并非是“跪舔”他人。

想要马上改变讨好型人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小编希望你能够在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,不断的成长,一点点的与“讨好”他人说再见。

每一个人都值得被拥抱。当然,有着“讨好型人格”的善良的你,也更加值得。

所以,讨好者们,请继续讨好的行为吧!这一次你的讨好对象不再是他人,而是那个更加值得被爱的你自己。


文章来源:公众号 北化心理